ADCC检测用效应细胞株,助力药物开发-技术前沿-资讯-生物在线

ADCC检测用效应细胞株,助力药物开发

作者: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2022-05-20T17:12 (访问量:5092)

ADCC检测用效应细胞株,助力药物开发

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ies,mAb) 是由B细胞产生并特异性靶向抗原的物质。1975年Köhler和Milstein利用杂交瘤技术使得大量获取纯mAb成为可能,这项技术极大地增强了抗体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潜力,也极大地促进mAb向临床应用的进展[1]。因这项创举性工作,二人与英裔丹麦籍免疫学研究者Niels Kaj Jerne共同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微信图片_20220519095950.png
图1.生理学/医学奖图自诺贝尔奖官网

应用于临床的抗体药物(嵌合单抗、人源化单抗、全人源单抗、ADC、双特异性抗体、小型化抗体和融合蛋白等)具有
特异性、多样性及制备定向性等特点。特异性主要体现在抗体能特异性结合相关抗原并选择性杀伤肿瘤靶细胞、在动物体内靶向性分布、对特定肿瘤疗效更佳,临床疗效确切;多样性表现为靶抗原多样性、抗体结构及活性多样性、免疫偶联物与融合蛋白多样性;此外,抗体药物也可根据需要制备具有不同治疗作用的抗体。
1652925623889816.png
图2.自1975 年开始治疗性抗体及其应用发展时间轴[2]

在抗体药物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所获得的抗体进行检测、评定抗体或靶细胞的功效,应用的方法主要是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以ADCC作用机制为原理检测抗体是否具有ADCC生物学活性,并进一步分析抗体ADCC生物学活性的强弱已成为抗体药物研发及其质量控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ADCC报告基因生物活性检测试剂盒应用生物发光法,通过测量NFAT(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信号通路的活化,定量检测治疗性抗体Fc效应因子功能,来评定抗体或靶细胞的功效(图3),当IgG抗体通过Fab段与靶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及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与有FcγR的杀伤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结合,触发效应细胞的杀伤活性,直接杀伤靶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及肿瘤细胞)。

1652925641482439.png
图3.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在ADCC检测过程中,效应细胞起到关键的作用,能表达Fcγ RIIIa受体并依赖于抗体介导杀伤细胞,对相应的靶细胞进行杀伤作用。翌圣生物提供的效应细胞是经改造后的NFAT-Luc-FcγRIIIa Jurkat稳定细胞株,可由CD20抗体,B细胞淋巴瘤细胞(Raji、PBMC、WIL2-S细胞系等)作为靶细胞来建立ADCC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YEASEN开发的Jurkat效应细胞株无菌、无支原体污染,细胞株为单克隆细胞株。


细胞株特点

◆ 机理明确:基于 ADCC 作用机制和NFAT信号通路研发;

◆ 稳定性好:单克隆细胞株,细胞变异性低,结果准确度高;

◆ 操作简便:效应细胞Jurkat培养简单,实验程序操作简便;

◆ 信号稳定:信号值高,灵敏好,且背景低;

◆ 安全性好:生物发光,安全性高;

◆ 应用广泛:抗体筛选、ADCC 作用机制研究、抗体药物的Fc功能学研究和产品质控等。



细胞株应用


抗体浓度范围检测:


采用TECAN Spark 酶标仪检测,设置Luminescence,360-700 nm,检测时间为10000 m sec;settle time:1 sec;

使用3 µg/mL母液抗体浓度,按2.5倍稀释13个梯度;抗体为:Rituximab, E:T=6:1。
微信图片_20220519100004.png
图4.检测值比较明显值在(log -10至-6的区间内)

最佳效靶比检测:


采用TECAN Spark 酶标仪检测,设置Luminescence,360-700 nm,检测时间为10000 m sec;settle time:1 sec;

图5&图6:1 µg/mL抗体母液浓度起始浓度,按3倍稀释9个梯度;抗体为:Rituximab,固定E:75000cells/孔。

微信图片_20220519100132.png


微信图片_20220519100007.png

效靶比(E:T在2:1~1:1)检测信号值最高,
效靶比在(0.5~2):1时,检测信号值均比较接近


产品信息


1653009434482730.png


相关产品


1653009450964798.png

参考文献


[1] Kohler G, Milstein C. Continuous cultures of fused cells secreting antibody of predefined specificity. Nature. 1975;256:495–497. doi: 10.1038/256495a0.
[2] Lu, RM., Hwang, YC., Liu, IJ.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J Biomed Sci 27, 1 (2020). https://doi.org/10.1186/s12929-019-0592-z


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商家主页

地 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天雄路166弄一号楼三层南单元

联系人: 李自转

电 话: 400-6111-883、021-34615995-8075

传 真: 021-34615995-188

Email:lizizhuan@yeasen.com

相关咨询
ADVERTISEMENT